字号:TTT

父母失独后,他们成了“被替补的孩子”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这群特殊的群体,或许只存在于一代人之间,即在独生子女政策下的“老二”。

与那些深受“多子多福”观念影响、追求生“儿子”而超生的家庭不同,“老二”出生的原因只有一个:作为失独家庭的替补。

另一方面,“老二”们又是带着任务出生的:

他们从出生起就承担着家庭粘合剂的角色,遭受过丧子之痛的父母对他们格外“在乎”。但不少“老二”坦言,他们虽然拥有比常人更多的家庭关注,看似不缺爱,却很害怕亲密关系。

出生于1995年的王路,就是这样一个“替补”——王路曾经有个姐姐,姐姐在9岁的暑假和朋友们下河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三年后,王路作为“替补”出生;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却一直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

“因为我们的父母,爱的不只是我们”,同是“替补”的卢健说。

卢健的姐姐患有基因病,不满5岁便去世,她出生后,父母“没有别的希望,只希望她健康”,因此取名卢健。

由于父母害怕她身上重演姐姐的悲剧,因此从卢健诞生起,这个家就在做“脱敏”训练,“父母爱我,又怕爱我,他们怕投入太多感情后,发现我和姐姐一样。他们再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告别了”。

同时由于父母生育他们时已处于“大龄”,不少“老二”成年时,父母已经老去,他们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慢慢成长,必须立刻面对养老等话题。

本期显微一线观察就将走进这样一个群体:作为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在他们身上,独生子女、养老、中年危机等问题显得尤为尖锐。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叶一文

编辑 | 陈晓燕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公司总部搬迁时,身高1米82的28岁的王路再一次坐实了“妈宝”的称呼。

此时王路所在的事业部,要从中部省会搬到东部省份去。为了方便员工过渡,公司在迁入地提供员工宿舍。

王路63岁的母亲知道消息后,要求去王路即将生活的新城市“看看”,她特地从600多公里外的老家赶到省会,替他整理好了行李。退掉租房后,她又跟着王路去往1000多公里外的宿舍。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铺床、打理卫生、收拾衣柜、添置生活用品、观察菜色……

前后忙活3天,直到给王路冰箱里塞满半成品,王路妈妈才念叨着“你结婚了,有个人照顾你了,我就不用这么操心了”,然后买了最早一班动车,坐了7个小时回到了老家。

员工宿舍是个八卦中转中心,其他分公司的员工也刚来此,彼此之间尚不熟悉。由母亲陪伴搬家的王路就像一个“异类”,很快成为了大家的谈资。

“被大家当做妈宝看,已经贯穿了我的生活”,王路说,这一切源于他是“老二”。

从户籍上看,王路是独生子,但从懂事起,王路就知道自己不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孩子。

王路有个素未谋面的姐姐,姐姐出生于1983年,于1992年暑假不幸溺亡。姐姐溺亡后,身为老师的父母相互指责,甚至在亲戚面前大打出手,这个曾经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度风雨飘摇。

直到1995年,王路作为这个家“替补”的孩子出生后,这个家才得以维系。

丧女之痛,让王父王母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王路身上。

从小父母接送已是家里心照不宣的约定,读高中时,王路的身高已超过1.8米,在南方小城算是“大高个”,但王父王母依旧会每日接送他。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高三时,为了让王路多睡一会,老两口在学校附近不到500米的小区租了房子陪读,即使这样的距离,父母也没有放弃“接送”。

“我也不愿意做妈宝女,但是我没有办法,我生来就是带着任务的。”同样是“老二”的卢健说。

卢健有个素未谋面的姐姐,姐姐自小有基因病,不满5岁去世。之后卢健作为修补父母感情的粘合剂出生,“从小到大,我身边的人总是会提醒我,我父母不容易,我必须比别的孩子更听话”。

长此以往,卢健习惯了当个“妈宝女”。

“或者说,我们不忍心再去伤害父母,他们内心的恐惧比我们大”,00后龚竞就是如此。

上个世纪90年代,龚竞母亲接哥哥放学回家乘坐公交车时,因没注意后方来车,哥哥下车时被后方来车撞倒,随后卷入车流后身亡。亲眼目睹孩子身亡的母亲,自那以后一直生活在恐惧中。

“直到现在我出门,我妈还是会时时刻刻联系我”,龚竞说。

根据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虽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会在此后诞下另一个孩子,但大部分家庭都会长期生活在阴影下。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看似拥有家里最多的爱,却无法像独生子女一样独占家庭宠爱、肆意享受,几乎是所有“老二”的共同感受。

“我姐姐去世30年了,我没见过她,但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卢健说。

她曾经翻到过妈妈给姐姐写的出生日记,日记里妈妈记录了她初为人母时的开心,也详细记录了这个家庭如何欢迎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爸爸和妈妈每天都在学习如何带孩子,还计划着以后要送女儿去学跳舞;奶奶梦见神仙托梦说这是文曲星下凡,未来会是个大学生;爷爷要求名字里必须带辈分,说是女儿也得记入族谱;外公和外婆则找人算她的八字,希望有难能提前化解,保一辈子平安无忧”。

姐姐出生的年代,家庭照相机并不普及,妈妈每年都会带她去影楼拍一张照片,背面郑重地写下时间。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但出生在物质更为丰富年代的卢健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单从名字来说,卢健的名字就单薄多了——姐姐的名字是爸爸跑到图书馆翻阅一整本辞海取的,寄托了父母对姐姐未来的期待,“但是到我,父母没有太大期望了,就希望我健康,所以给我取名叫卢健”。

从小卢健就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她总觉得这个男性化的名字太沉重,所以小学时QQ流行开来后,卢健“偷”了一个同学的小名“豆丁”当做自己的昵称,“因为那个女生在周记里说,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每个人都会无条件爱她,陪她过每一个生日”。

王路也一直生活在姐姐离世的阴影下。

王路的姐姐生前不会游泳,溺亡后这件事一直压在母亲心头。所以王路6岁刚进入小学时,妈妈就送他去学游泳了。

但和其他小伙伴学游泳不同,王路的妈妈总是会全程陪同,泳池里小男孩戴上泳帽和眼镜后看上去一个样,每当不能第一眼找到王路时,王路妈妈都会焦急地在泳池边喊“王路,王路”,直到王路安全重回视野,她才放心。

除了无时无刻盯着王路,母亲还会严抓王路游泳的每一个姿势,担心他因为动作不到位“发大水时不能救自己”。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王路还记得,自己有次上课时不认真,回到家后母亲用衣架抽打他,“那时她嘴里还在念叨‘让你学游泳,我是害了你吗?’”打完后,妈妈又抱着王路哭,求他“原谅妈妈,妈妈实在是担心……”。

但问及是否“憎恨”亲人时,卢健沉默了。她不知道该怎么憎恨、或者说不知道该恨谁。

“恨爸妈吗?我恨不了”。卢健的家庭富裕,从小就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刚上大学时,“对自己没什么希望”的父母,就给卢健买了房;而且卢健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她不想上学时只要说一句“不舒服,不想上课”,家里人便会放下手头一切,带着她去医院。

哪怕后面卢健为了证明自己能力,决定去外地工作时,父母也不是担心她的职场规划,而是担心女儿“身体行不行”,告诉她“撑不住了随时回来”。

至于姐姐,卢健更不忍心去恨。

“我姐姐也很可怜”,卢健姐姐患的是基因病,家里人虽然三缄其口不聊具体病症。但大学时卢健做过相关义工,看见过小小的孩子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场景。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图 | 某医院儿童住院病房

“我家人很苦了,我恨不了他们”,卢健说。

王路也不知道该怎么憎恶。他的父母都是老师,那个年代计划生育要求夫妻双方都是体制内的,不能生二胎,“如果不是姐姐去世,我连出生的权利都没有。”

但他更心疼姐姐,“游泳时我呛过水,我知道那种绝望”。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更让“老二”们迷茫的是,他们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人生,就要面临中年危机。

或者说,父母的年龄,没办法给他们缓冲的时间,他们必须比同龄人更早面对父母养老的问题。

这一点王路深以为然。

王路研究生毕业时,母亲60岁,父亲65岁,同时父亲还被诊断出了癌症,需要治疗。因此在毕业季,周围同学都在计划旅游、找工作时,王路只能奔波在医院和家里之间,“偶尔抽点空去面试”。

他找工作也不像同学那样,会考虑未来发展、工作强度,和自己是否热爱,“而是首先考虑稳不稳定、离家近不近,会不会失业”;最后权衡之下,他选择了老家省会的一份国企工作。

聊起这件事时,王路有些难过。

“我上学时很自卑”,王路说。他的母亲生育他时已经35岁,父亲40岁,到他小学时,父母比身边同学的父母大一轮,甚至赶得上有的同学爷爷的年龄。有好几次父亲接送自己时,父子组合被认为是爷孙组合。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所以从小王路就计划着要去“远处”读书,去一个父母不会接送的地方读书、留下来。

后来他如愿去了一个离家1200公里的城市读书,为了能在当地留下来,本科加研究生7年,王路比同学们更用功,年年都是优秀毕业生。

“但是最终我还是回家了,我父母需要我”,而这次公司搬到外地,王路也面临着比其他同事更大的压力。

“你知道的,我父母年纪大了”,他计划着“降薪也要调回去”,或者辞掉工作,回到父母身边“再考虑接下来的事”。

卢健的父母也不年轻了,总是念叨着“女儿再不结婚,以后没办法给她带孩子”,但实际上,父母的养老压力比婚姻压力来得更猛烈。

2024年夏天,卢健的父亲摔伤,母亲照顾了3个月后,也生病卧床,无奈之下家人通知了在外的卢健。

卢健得到消息后放下手头工作,赶回老家照顾父母,等她再回到公司的时候,原本的升职加薪机会也泡汤了。

“接下来父母的身体会越来越差,他们养老的问题迫在眉睫”,30岁的卢健不得不去打听养老机构,望着都是40多岁、50多岁中年人在给父母安排养老机构、讨论父母死亡话题时,卢健哭了。

她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成长,就要去告别,“就感觉我的生命总是匆匆在赶路,没有一刻是在为自己活的”。

“但我知道,这是我作为‘老二’的宿命”,卢健说。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面对父母的养老压力、父母随时离世带来的孤独,以及会面对的风险,王路有思考过找一个伴侣去抵抗。

但他发现自己没办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王路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有一条纵贯城市的母亲河,那条河有许多支流。

80-90年代的暑假,孩子们娱乐方式有限,很多孩子都会结伴去河边玩耍。姐姐暑假背着父母,和朋友下河游泳溺亡后,父母担心悲剧再度发生,不允许王路单独出门。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小时候是把我锁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看管,爷爷奶奶去世后,就是给我报补习班”。

另一方面,父母将对大女儿的期待也投射到了王路身上。“他们总担心我受欺负”,王路回忆说,每当小时候自己和其他孩子之间有点摩擦,他的爸妈都会找上门去要个“说法”。

“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大家知根知底”,那些家长知道王路父母的遭遇,就会再三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招惹王路、要让他。

“小孩子又不知道什么叫欺负”,于是他们只能选择远离王路。

加上父母做老师的职业习惯,他们会严格地管理王路的社交,“他们担心我学坏,毕竟我们家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

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路,没有一个谈得上交心的朋友,也不知道怎么和同龄人相处。

“换句话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经营一段健康的,属于我和同龄人之间的关系。”王路说。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龚竞和卢健也发现,虽然享受了家里无微不至的关爱,但很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

“我自小就觉得母亲对我若即若离”,龚竞回忆说。

比如母亲会和他保持联系,但不会搂住他、给他讲睡前故事;会给他准备好换季衣服,却不会关心他最好的朋友是谁、也不会主动拥抱他、夸奖他,“感觉我的母亲有些抵触爱我。”

稍大一些后,龚竞知道了和母亲相处的“别扭感”从何而来,他亲耳听到母亲对亲戚说“那次(姐姐去世)疼怕了,自己不敢再对孩子投入感情了”。

从那以后他和父母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外界看上去我们很紧密,但只有我们知道,我们是紧密又松散的一家人。”

卢健的经历和龚竞有些类似,“我父母总是说对我没有什么期待,就希望我健康”。

但是她又明显感到父母其实是有期待的,只是太害怕再度失去自己,所以一直处于“逃避”感情之中,“就好像他们随时做好了和我告别的准备”。

而且在卢健的回忆里,父母经常争吵,尤其是自己生病住院时,“父母会互相指责,是对方基因不好,担心又生了一个病孩子,或者是对方没有用心照顾孩子”。

从亲戚的口中,卢健也得知,姐姐去世后、自己出生前的那段时间,父母分别考虑过“再找个人,生个健康孩子”。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不知不觉中,卢健逐渐养成了“讨好型人格”,总是担心别人生气,“我总是在内耗、诚惶诚恐,我害怕把真实的自己暴露给别人”。

在这种难以用语言描绘的共生关系下成长起来的“老二们”,感情之路也走得格外艰难。

父母的变态的“管控欲”成了王路感情路上的绊脚石。

“我只谈过一次恋爱,对方在私企工作”,但对方并不符合王路母亲的标准。在王路母亲心中,儿媳身高应该在1.65米以上,名牌大学毕业,最好有个编制,父母也应该在体制内工作。

“我甚至觉得她不是在找儿媳妇,而是在按她心目中的女儿挑选。”认识到母亲企图通过“儿媳”去填补“姐姐”的位置后,王路选择了和对方分手,并不再恋爱,“因为不管我怎么找,都没办法找到‘姐姐’。”

卢健则在感情中历经多次失败,始终没有办法去享受其中。

“虽然我很不想把自己的感情失败归结于原生家庭”,卢健顿了顿说,“可每当我想起来我名字的由来,就感觉无时无刻在提醒自己,家里有基因病史,我不配进入一段感情,我不配拥有高期待。”

而龚竞则觉得自己无法胜任“伴侣”这一角色,干脆拒绝进入感情,他觉得那些关于家庭的“使命”,就到自己这代就好了。

就如同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所描述的“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一样。

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庭,这个雨季永远也过不去。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5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5928030014038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