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校博物館發揮更大社會價值
2021-08-24 03:18:31
日前,有媒體刊文討論高校博物館的展覽展品質量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狀況,並給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建議,由此引發輿論對高校博物館的再度關注。藥神網 壯陽藥 韓國奇力片 雙效犀利士 英國威馬
泰國馬力丸 美國黑金 犀利士 clalis 汗馬糖 hamer
近年來,高校博物館常以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現在公眾視野。一種情況是高校博物館展品受到公眾質疑。2019年,在重慶大學校慶90週年之際,該校博物館館藏文物被指“贗品”,成為當年影響極大的文化事件。而在此之前,香港一實業家將6000件瓷器捐贈給北京師範大學,其所贈瓷器很快就被質疑為贗品。
另一種情況則是高校博物館憑藉高質量的展品與高水平的策展頻頻出圈。2019年,新開放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舉辦“漢唐奇蹟”展,展出了顏真卿殘碑等一系列文物藝術精品,展品一舉成為新晉“網紅”。而收藏頗多西方著名油畫大師的經典原作、中國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建院以來歷屆畢業生作品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常常被眾多文青奉為打卡之地。
博物館藏品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歷史實證。從個體角度講,這些作品也是反映不同文明階段的匠心凝固。而藏品價值的現世兌現就是展出,從而為更多人所知,並由此傳承作品所內含的價值,涵養觀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接續文明的脈絡。藏品不展出,則徒耗保管費用,其價值傳承就是空泛的。事實上,博物館與高校之間有著天然“血緣”。高校是博物館之母,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就誕生在大學之中,中國第一批博物館同文館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也都是高校博物館。
高校與博物館有著相同的教育功能與使命職責,而兩者的結合是為了更好發揮大學教育中的實物教學作用——通過接觸實物來理解文明的本質,是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
以國外著名大學的博物館為例,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都擁有不止一個博物館,其藏品可比肩大都會博物館。這些大學的博物館不僅面向在校大學生開放,也面向中小學生開放。許多附近學校的歷史課等相關課程的課堂,就設在博物館裡,老師講課,遊客旁聽,而有的老師就是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生,他們的講解深入淺出,增加了與課程相關的知識,許多學生的專業興趣(不僅是歷史方面)就是通過對不同的文物展品的了解建立起來的。
據媒體之前的統計,我國高校博物館總量已有400多家,有更多學校在新建、改建和擴建場館,甚至是打造集群。不過,與此數字形成對比的還有平均每館5萬人次的年觀眾量,以及70%以上機構年舉辦臨時展覽次數的不足。可作為參照的是,2019年故宮博物院的年參觀量為1933萬人次,高校博物館社會影響力有限的事實仍擺在我們眼前。藥神網
以下這樣的情形人們也許並不陌生: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甚至許多大學教師在一所學校工作生活了近一生的時間,對自己每天路過的藏品樓,竟從未能“得其門而入”,有的連聽說都沒聽說過,這就不單是這些人個人的悲哀了。從這個層面,高校博物館應該更多被“看到”,成為人文學科的實驗室,深化既有的知識,啟迪新的發現。這一點尤為重要。